3月5日,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舉行開幕會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,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提糧食安全:明確今年中國糧食產量保持在1.3萬億斤以上。
政府工作報告提到,針對全球通脹高企帶來的影響,以糧食和能源為重點做好保供穩價。去年全球通脹達到40多年來新高,國內價格穩定面臨較大壓力。有效應對洪澇、干旱等嚴重自然災害,不誤農時搶抓糧食播種和收獲,督促和協調農機通行,保障農事活動有序開展,分三批向種糧農民發放農資補貼,保障糧食豐收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。
重點提煉:
穩定糧食生產和推進鄉村振興。
穩定糧食播種面積,抓好油料生產,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。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。
加強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等基礎設施建設。
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。
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。
發展鄉村特色產業,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。
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,堅決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。
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計劃寫入政府工作報告,與中央一號文件相呼應。
對此,多個專家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我國糧食供求仍處于緊平衡狀態,特別是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、國內持續增長的糧食需求,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。
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接受采訪時表示,當前世界形勢發生變化,一些國家限制甚至禁止糧食出口,影響了國際農產品供給。同時,全球異常災害天氣頻發也對農業生產造成影響。我國作為全球農產品重要消費國,為了應對這些不確定因素,就要把國內的農業抓好,守好“三農”基本盤。
根據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預警救濟專家委員會首席顧問、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國強不久前發布的報告,2023年,全球糧食產量將有所下滑,消費量持平略降,貿易量預計恢復性增長,整體供需呈偏緊態勢。
關于“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”,專家認為現階段提升的空間很大。
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劉錄祥表示,2022年我國小麥平均畝產僅為最高產量的40%左右,單產提升的空間還是巨大的。此外還有區域差異也非常大,甚至同一區域的水澆地、旱地產量差距也不小,這些都是有潛力可挖掘的。據介紹,接下來,通過品種創新、耕地質量提升、新技術集成推廣、防災減災水平提升、機械化收獲減損等等,都對未來糧食產能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政府工作報告高度肯定去年和過去五年成績,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,五年來,我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,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。完善強農惠農政策,持續抓緊抓好農業生產,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。
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。穩定和擴大糧食播種面積,擴種大豆油料,優化生產結構布局,提高單產和品質。完善糧食生產支持政策,穩定種糧農民補貼,合理確定稻谷、小麥最低收購價,加大對產糧大縣獎勵力度,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。加強耕地保護,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,完善水利設施,新建高標準農田4.56億畝。推進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。加快種業、農機等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,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從67%提高到73%。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,強化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,始終不懈地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
來源:新華網、中國證券網,中華糧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