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2月底以來的俄烏沖突使人們普遍擔心會出現嚴重的供應短缺,大宗農產品一度因為地緣政治形勢而跳升至歷史高點,而恐慌情緒使得全球囤積糧食又進一步導致食品通脹惡化。俄烏沖突升級后,聯合國食品價格指數在3月達到歷史高位。
隨著海外各國央行提高利率以應對飆升的通脹,全球農作物市場陷入對全球經濟放緩的擔憂之中紛紛大跌。芝加哥玉米期貨周五盤中一度觸及2月初以來的最低點,該指數前一交易日跌逾5%;小麥期貨價格亦跌至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的最低水平,大豆油則創下了1月份以來的新低。據統計,芝加哥小麥期貨6月份累跌將近19%,同期糧食指數跌超16%。
徽商期貨農產品分析師劉冰欣認為,近期國際農產品價格大跌主要有幾方面原因:
一是美聯儲在今年6月FOMC宣布加息75個基點,這是1994年以來近30年的最大幅度,加息至2020年3月疫情爆發前的高位水平,以應對持續攀升的通脹率。除此之外,市場預期美聯儲在7月還會再公布一次加息,這一貨幣政策使得大宗商品整體價格承壓。二是近期油價下行帶來通脹喘息機會,物流成本下降也是利空商品的原因。三是俄烏沖突以來,全球主糧小麥、玉米等品種價格持續拉漲后,進口成本大增帶來的高價抑制了需求,而近期糧食生產預期正在向好,全球糧食出口禁令有逐漸松動的跡象。
“油價和糧價的雙雙大跌,核心原因是供給層面短期內有了改善的預期,但中長期來看,疫情和俄烏沖突持續對長期的供需關系造成的破壞,并非朝夕可以解決,未來的國際糧價和油價極大概率會再次沖上新高?!眲⒈辣硎?。
浙商期貨研究中心農產品主管兼研究首席向博表示,市場對經濟周期的交易,對通脹衰退的預期,使得大宗商品出現了高位的普跌,農產品同屬大宗商品,且因生物燃料和能源市場聯系更加緊密,自然也會受到波及。
“俄烏沖突、印尼出口政策、天氣炒作這三方面因素曾在今年一、二季度持續接力抬升國際農產品價格重心,目前已有所鈍化?!毕虿┓治龇Q,俄烏沖突已從大規模戰爭的預期轉變為局部沖突,印尼開始取消禁令加速出口棕櫚油,新一季北半球種植已開始,但還沒從南半球接過天氣炒作的“接力棒”。因此,處在高位的谷物和油脂迎來了一波回落,高估值維持的動力存在斷檔。
美國農業部周四公布的季度庫存報告數據顯示,美國當下的玉米和小麥庫存均高于去年同期,也高于分析師的預測。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玉米國出口國,也是第二大小麥出口國。去年播種的小麥迎來了收獲的季節,供應品正在進入市場。
食用油方面,頭號棕櫚油生產國正在增加出口,該國此前一度以保障國內供應為由,禁止對外出口棕櫚油,但最終在國內外的壓力下,放棄了這一政策。印尼已發放了約180萬噸棕櫚油的出口許可證,預計出口將在7月中旬恢復正常。
隨著印尼增加出口,棕櫚油主力合約周五跌8%,報8782元/噸,幾乎抹去了2022年以來全部漲幅。
盡管極端天氣和俄烏沖突使得全球糧食供應形勢趨緊,但隨著各國央行收緊貨幣政策以抑制通脹,投資者對風險資產的興趣明顯減弱,因此他們縮減了看多的倉位。
上半年國內的農產品,尤其是主糧等品種漲勢并不如國際市場,因而本輪的回落幅度也未如國際糧價。6月16日美聯儲公布加息的半個月以來,國際農產品跌幅前幾名分別為美棉花、美小麥和馬棕油,下跌幅度分別為24.17%、22.88%和14.02%,而國內跟隨下跌幅度最大的除了三大油脂之外,連玉米、連豆和鄭麥的跌幅分別為6.24%、3.78%和1.28%,跌幅明顯低于國際市場。
究其原因,劉冰欣認為,國內的主糧品種有各種政策手段調節,在生產方面,今年的一號文件鼓勵農戶“擴大豆、擴油料”,完善種糧的各項補貼,相關部門先后部署投放800萬噸春耕肥儲備和100萬噸國家鉀肥儲備,加上各省級肥料儲備約360萬噸的投放,基本保障了肥料市場貨足價穩;收儲拍賣方面,為了應對玉米、大豆等品種供需缺口,進行小麥和水稻的收購和拍賣,調整市場供需;進口政策方面,各種途徑擴大進口來源,如我國解除對加拿大油菜籽進口的禁令,與巴西簽署關于玉米、花生、豆粕進口等協議文件,牢牢把握糧食進口主導權,因而國內農產品價格波動幅度相對較小。
展望后市,劉冰欣認為,對于國際化、成熟度較高的品種,如油脂和粕類將繼續受到國際價格波動影響,單邊機會較多,而國內主糧品種,則建議做相對穩健的套利操作,穩健投資者可關注主糧如豆一、玉米等品種的近月逢低做多機會。而油脂板塊方面,YP9月和1月的價差均已經恢復至800左右,預計后市在棕櫚油產能繼續恢復的前提之下,有望繼續走強,可關注逢低的正套機會。
在向博看來,豆類油脂板塊存在見頂嫌疑,這點需要從微觀層面觀察,看看未來的累庫情況是否能夠兌現。從策略上來講,如果基本面發生逆轉,單邊做空、做空油粕比、油脂反套等之前熊市采取的策略都可以執行。